近年来,赣州市于都县紧紧围绕“把农村公路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的目标,把“四好农村路”作为头等民生实事,专题研究安排部署,工作优先谋划、措施优先落实、资金优先保障,以“建、管、养、运”为抓手,扎实开展示范创建,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。
建设为先,把路建设的更好
曾经,于都县农村公路在高速公路、铁路等重点工程和矿场、砖厂、砂场等厂矿企业超重运输车辆的长期频繁碾压下,路面破损严重,路难行的问题非常突出。如今,在省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指导下,于都县委、县政府提出了三年打好交通翻身仗的要求,向上争取补助资金2亿元,自筹15亿元对全县通乡、通村公路进行全面改造,实施县道改造升三级63.8公里,四级路双车道拓宽改造53.5公里,窄路面拓宽412.8公里,路面重建261公里,路面打板修复22.2万平方米,新建通组公路1624公里。全县农村公路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,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供了扎实基础。
管理为重,把路管理好
好的体制机制,严的管理措施,是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保障。近年来,于都县相继出台《于都县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》、《于都县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实施方案》、《于都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办法》、《于都县公路路域环境及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方案》、《于都县深入开展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治理工作方》等方案、办法,组建了治超办和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,在公路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上不断探索。同时创新举措,针对农村公路项目小、分布广,监管难的问题,在整合上做文章,提高管理水平。一是统一设计队伍,公开招标选择了六家设计单位,在短短一年间,完成了1460余公里通村公路的施工图设计。二是统一监理队伍。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在全省率先通过代建(含监理)模式,质量监管标准化上作用明显。每个乡镇聘请一家监理单位,负责其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监理,解决了村组公路现场监管不力的问题。三是统一质检。通过招标选择一家质量检测机构,统一质量检测标准和检测水平。四是统一打包招标,鼓励乡镇通过打包招标,解决通村组公路项目投资小,没有吸引力的问题。
养护为要,把路养的更好
养护是实现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近年来,于都县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机制,首先理清了事权划分,明确了县通乡公路(县道)由县负责管养,乡通村、村通组公路由乡村负责管养。其次在养护队伍的建立上,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,县通乡公路已通过公开招标,选择了具有养护资质的施工单位负责日常养护保洁,乡通村、村通组公路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,做到有人管,有人日常养护。再次加大投入,保障资金。于都县按照县通乡公路(县道)按8500元/年·公里补助。乡通村公路(乡村道)按3500元/年·公里的标准补助。通组公路按500元/年·公里的标准补助,全年投入养护资金710万元。另外县政府还对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、农村公路水毁修复等养护工程给予了充足的资金保障。仅2019年,于都县投入7.14特大洪灾农村公路水毁资金6800余万元。
运营为本,方便群众出行
建四好农村路的根本目的,就是要方便群众出行,把农村公路运营好,充分发挥农村公路效益。截至目前,于都县总投资1.053亿元、占地面积112.2亩、按一级汽车站标准建设的于都城南客运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;已建成农村候车亭(牌)361个(其中老式候车亭302个,新式候车亭、牌59个),基本达到“一村一亭”,行政村候车亭覆盖率为99.4%;已建成乡镇客运站4个,新规划乡镇客运站8个。启动了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,先后对县城至岭背、县城至利村、县城至罗坳等等多条农村班线实行了公交化改造,共投入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21辆,车型等级得到较大提升、发班密度由原来的30-40分钟一班缩短为15-20分钟一班,票价下降20%-40%不等,沿线农村群众也享受到了安全、便捷、舒适、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。于都县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已全部通客车,通车率达100%。农村物流站点配备齐全,农村淘宝菜鸟物流中心、邮政(于都)电商仓储配送中心、京东邦(老表邦)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3家农村物流站点(配送中心)共建有311个农村物流网络节点(乡镇物流网络节点47个,建制村物流网络节点264个)。(于都县交通运输局)